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不少制造企业面临着订单锐减的经营困境。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许多工厂即便没有足够的生产订单,也选择继续运营并保留员工,而非直接关停。这种看似违背商业逻辑的行为,实则蕴含着企业经营者的多重战略考量。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熟练技工和核心团队的形成需要长期培养。一旦解散,未来市场回暖时重新招募和培训的成本将远超现阶段维持团队的费用。某电子厂负责人坦言:“我们厂里60%的员工工龄超过5年,解散容易重组难。现在每月虽然亏损20万留人,但比起未来重建团队要花的百万成本,这是更明智的选择。”
维持企业信誉和供应链关系至关重要。持续运营向客户和供应商传递了企业稳健经营的信号,避免了因停工导致的客户流失和供应链断裂。当市场复苏时,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的企业将获得先机。
许多企业正利用这段“空窗期”进行转型升级。一些工厂将没有生产任务的时间用于员工技能培训、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创新。某机械制造企业总经理表示:“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时机让员工学习数控编程和新设备操作,为后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许多企业家宁愿自己承担亏损,也不愿让跟随多年的员工失去生计。
与此同时,这些仍在运营的工厂并未停止招聘。他们的招聘策略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补充,重点引进研发、自动化、数字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储备力量。
这种“逆周期”的人才策略体现了企业的长远眼光。在艰难时期保留核心团队、补充关键人才,既是对员工的负责,也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当经济回暖时,这些坚守的企业必将以更强大的竞争力重新出发。